在加密货币世界中,匿名性和隐私被认为是用户最重要的资产之一。许多比特币及其他加密货币的内行人都深信,他们的交易记录和资金流动在区块链上虽然公开,但凭借各种隐私保护措施,个人身份却难以被追踪。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一种名为“粉尘攻击”的新型恶意手法悄然出现,试图打破这种匿名保护。粉尘攻击指的是黑客和诈 骗者通过向用户的私人钱包中发送极微小数量的代币(即“粉尘”),以此来分析交易行为、关联不同的钱包地址,进而破坏用户的匿名性。这种攻击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可能对用户的隐私构成严重威胁。
粉尘攻击的基本原理其实并不复杂。黑客或不法分子会利用区块链技术的透明性,向大量用户的钱包地址发送极小数额的代币,这些代币金额通常微乎其微,以至于看起来像是无关紧要的“尘埃”。然而,这些微量代币的存在,正是攻击者进行后续分析的突破口。通过监控这些代币的流转轨迹,黑客可以将不同钱包之间的交易活动串联起来,从而推断出背后的资金流向和可能的所有者身份。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黑客向某个用户的钱包中发送了一笔极小的代币,这笔代币可能会在用户不经意间与其他资产发生混合交易。攻击者通过跟踪这些粉尘代币在区块链上的运动轨迹,便能将这些看似无关的交易关联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个钱包之间的资金交互模式逐渐显露,黑客就有可能通过数据分析,构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用户交易网络图,进一步猜测出用户的身份信息或交易习惯。这种方法虽不直接获取用户的私密数据,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加密货币交易中原有的匿名性,进而为进一步的诈 骗或攻击提供便利。
粉尘攻击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打破了加密货币用户对隐私和匿名性的信任。许多用户认为,只要不在公开场合泄露私钥或个人信息,他们的资产和交易就能保持隐私;但实际上,一旦粉尘攻击得逞,黑客便可以利用微小的代币交易记录,拼凑出一幅完整的资金流向图,使得用户的交易习惯和资产状况暴露无遗。其次,这种攻击方式往往伴随着后续的钓鱼或诈 骗活动。比如,黑客在分析出用户的交易网络后,可能会伪装成某个受信任的交易对手,向用户发起诈 骗,从而骗取更多的代币或其他资产。再次,粉尘攻击不仅对个人用户构成威胁,对整个加密货币生态系统的信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当用户开始担忧匿名性和隐私安全时,可能会减少对加密货币的使用和投资,从而影响市场活跃度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
此外,粉尘攻击还具有高度隐蔽性和普遍性。攻击者通常利用自动·化·工·具向大量地址发送微量代币,操作简便且难以被即时发现。许多用户在收到这些“粉尘”时,可能根本不会在意,认为只是系统自动分发的小额奖励,殊不知这正是黑客收集数据的关键环节。举例来说,一位比特币投资者每天可能会收到来自不明来源的几笔小额代币,这些代币虽然价值极低,但如果这些地址与其主要钱包发生了互动,那么就可能被黑客作为分析的线索。通过这种方式,攻击者能够在不引起用户警觉的情况下,悄然积累足够的数据,最终破坏用户原本依赖的匿名性保护。
面对粉尘攻击,业内人士和监管机构也在不断探索应对措施。一些钱包开发者已经开始研究自动过滤小额交易的方法,试图让系统自动忽略那些极小的、不具备实际交易意义的代币流入。同时,用户自身也需要提高警觉,定期检查钱包交易记录,了解并设置合理的隐私保护策略。比如,部分钱包软件支持将收到的粉尘自动归集到专门的地址,从而降低被追踪的风险。此外,行业内也呼吁加强对区块链数据分析的规范,限制不法分子利用公开数据进行大规模粉尘攻击的可能性。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杜绝这种攻击的方法,但通过技术手段和用户教育的双重努力,粉尘攻击的威胁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总之,粉尘攻击虽然看似简单,但其潜在威胁不容小觑。它不仅破坏了加密货币用户的隐私和匿名性,还可能引发后续的诈 骗和非法行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构成风险。因此,了解粉尘攻击的原理、保持高度警觉,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每个加密货币用户和从业者都应重视的问题。
一种经常与粉尘攻击混淆的计谋是将包含在备忘标签中的恶意链接与粉尘交易一起发送。这其实就是一种通过粉尘支付实施的钓鱼式攻击,不应该与粉尘攻击混淆。
这种诡计常用于支持标签功能或可以发送备注信息的币,例如 Stellar (XLM) 和 XRP (XRP),还有Tron或以太坊系的链。包含在备忘标签中的消息可能类似于“airdrop invite xlmfree.org”。如果用户按照该链接进行操作,他们就会将自己的资产发送到未知地址或透露自己的 24 词恢复短语,从而上当受骗。为确保资金安全,切记不要与备忘标签中包含的链接进行交互。
一般情况下,粉尘攻击只针对HD钱包用户以及UTXO模型的币种,如BTC、LTC、BCH等。攻击者向目标地址发送极少量的币,一旦粉尘被触发,攻击者就可以根据链上记录追溯到与目标地址关联的其它地址,最终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地址信息,确认目标地址背后的公司或个人。
攻击者的身份可以是黑客,也可以是专门查找数字货币持有者身份的侦探服务者,当然也有可能是政府机构。后果可想而知。
但是,区块链本身就是透明公开的。那攻击者为何要发起粉尘攻击而不是在链上直接查看信息呢?通过粉尘攻击能得到哪些额外的关键信息?
前面提到的UTXO(未花费的交易输出)的逻辑定义就是答案。钱包地址里每一笔没有被花费的数字货币实际上叫作“UTXO”,而粉尘攻击只针对UTXO模型的币种进行,比特币使用的交易模型就是UTXO模型。
举个栗子🌰,有个比特币爱好者叫小龙,他在HD钱包的一个BTC地址上存了500 BTC,其它地址上还有一些较小数额的BTC,用来平时转到交易所交易、购物等。
有个叫小黑子的人,盯上了小龙存有500 BTC的地址-1,想要找到大黄的真实身份,于是他往有500BTC的地址发了一笔粉尘交易(0.000005 BTC,通常一百聪以内的交易我们视为粉尘)。即使是粉尘,它也是一笔UTXO!之所以称为粉尘,是因为它的金额小到几乎无法察觉,甚至可能比最低的交易费还低。
小龙没有察觉到粉尘交易,并继续与交易所交易、购物、向朋友支付数字货币。但是只要粉尘UTXO没有被选中发送,实际上没有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我们将粉尘UTXO随某笔交易被选中并广播到区块链,事情就不可小看了。
假设粉尘UTXO-6和小龙的其它地址起被选中发送到交易所,那么小黑子就能够推断,拥有500BTC的地址和其它交易地址的所有活动都是同一人(小龙)所为,然后小黑子可以从其它地址在链上的所有历史交易、访问的商店、付款记录、与交易所的交易记录等信息中确认小龙的真实身份。
如果小黑子是一名黑客,大黄就麻烦了。黑客们可以利用粉尘攻击来筛选受害对象,然后对其进行钓·鱼·攻·击、网络勒·索甚至是绑·架。
如果小黑子是一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他可以利用粉尘攻击很轻松的知道可疑账户背后操控人员的真实身份。此处不再细说危害,所以当用户在个人钱包和交易所账户间转账时,他们就已经处于非匿名的危险中了。
粉尘攻击还有一种危害就是可能会导致比特币网络拥堵。
为何会造成比特币网络拥堵?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小额交易会抬高交易手续费,而矿工会选择交易手续费高的优先打包。例如:有两种情况,
情况一:小龙转给小赵地址10个btc
情况二:小龙转给小赵、小钱、小孙三个地址各0.0001btc
在这种情况下,矿工会优先选择情况二进行打包,因为在比特币网络中,转账手续费与转账的金额大小无关,按字节收费。由于情况二转出的地址多,交易数据的字节数要比情况一的多,所以情况二的手续费要远高于情况一。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粉尘攻击都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攻击”,因为打击网络犯罪的政府部门和区块链分析公司都可能使用该手段。会进行粉尘攻击的人群主要包括:
黑客:有许多网络黑客团体跟踪用户的加密货币,以方便进行勒索或者网络钓鱼等高级别犯罪活动。
区块链初创公司:相比邮件,他们更愿意使用“粉尘”向加密用户宣传他们的产品。
政府机构:国家当局会通过“粉尘”攻击来密切监控大型犯罪网络、走 私者、网络犯罪分子、洗钱者和其他嫌疑人员的加密资产转移。
开发者:区块链开发者可能会发送大量“粉尘”来快速检查整个网络,或者通过大量发送无价值交易来阻塞或减慢区块链网络。
区块链分析公司:他们可能会以研究为目的发起粉尘攻击。
安全性较高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如binance(官方注册 官方下载)、coinbase等提供每日一次的将粉尘转换成平台币的服务,有助于防止粉尘攻击。用户可以累积“粉尘”,直到能够将其转换为一整个代币,然后用户就可将其套现至银行帐户中。
用户可以使用VPN隐藏身份并提高安全性。
某些钱包允许用户把小数额的不明转入标记为粉尘攻击,那么这个粉尘UTXO将永远不会被选中进行交易。
将被攻击的地址和其他地址的资产做隔离,以小龙为例,他需要单独将大额资产的地址转到另一个新HD钱包
如果钓鱼式攻击通过备忘标签中含有消息的粉尘支付来实施,您只需忽略它们即可,并且无论它们承诺什么,切勿点击链接。
我们在区块链网络上不可能避免被粉尘攻击,我们需要小心谨慎并采取一切预防措施来确保我们数字资产的安全。
综上所述,粉尘攻击是一种利用极小数量代币试图破坏加密货币用户匿名性的恶意行为。攻击者通过向用户钱包中发送微量代币,再跟踪这些代币的流动轨迹,逐步建立起用户交易网络,从而削弱用户原有的隐私保护。尽管这种攻击方式操作简单且隐蔽,但其对个人隐私和整个加密货币生态系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粉尘攻击不仅可能使用户的交易记录和资产状况被暴露,还可能引发进一步的钓鱼和诈 骗行为,给用户带来财产损失。